在我軍加速推進軍事變革的過程中,總有人說缺乏實戰經驗是制約部隊戰斗力生成的重要因素,是制約變革、影響打贏的重要障礙,遺憾無奈之情溢于言表。筆者認為,這種說法言過其實,既不可取、也不科學,輕則影響士氣、消解信心,重則迷惑思想、誤導決策。
應該說,缺乏實戰經驗是我軍面臨的客觀現實,但實戰并不是提高戰斗力的唯一途徑,甚至可以說并不是重要因素,有實戰經驗也未必能促進戰斗力生成提高。在戰爭史上,實戰與戰斗力提升并無必然的聯系,如果說有實戰經驗的軍隊戰斗力一定會強,則是不成立的,反之亦然。
海灣戰爭時,伊拉克剛剛結束8年的兩伊戰爭,隨后又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閃擊科威特,實戰經驗不可謂不豐富,而同一時期的美國,已經16年沒有打大仗了,除了少部分特種部隊和空軍外,大部分軍隊都沒有實戰經驗,但伊拉克的實戰經驗并沒有給其帶來勝利。一戰前,英國殖民戰爭不斷,但等到一戰與德軍對決時,戰爭初期同樣節節敗退。在今天,我們周邊有些國家在二戰之后沒有打過一場戰爭,和平的時間較之我軍也更長,難道這些國家的軍隊就不堪一擊嗎?人們會這么想嗎?
我們所說的缺乏實戰經驗更多的是與美軍相比。美軍近二十年來打過大大小小的十幾場戰爭,每一次的勝利都使世人進一步強化對其“頭號軍事強國”的認知,其軍事實力在不斷勝利中被強化,甚至被“神化”。但要看到,美軍近年打過的所有戰爭,幾乎都是非對稱戰爭,雙方的實力不可同日而語,弱國、小國不過是美軍檢驗新理論、新戰法、新裝備、新武器的試驗場罷了。
美軍“可怕”之處,并不是實戰經驗多,而是其超前的理論研究、較快的科技創新、先進的武器裝備、順暢的指揮體制和強烈的憂患意識,這才是美軍打贏的根本原因,也是戰斗力生成的根本途徑,對此必須要有清醒的認識。
在今天科技日益發達的情況下,人們認識戰爭、感知戰爭、預判戰爭的能力大大加強,對未來戰爭形態、作戰形式的演判更趨準確。比如,對未來作戰是基于信息系統的體系作戰這一研判,就不必非要經過實戰才能驗證。同時,具體到我國而言,危險源多、威脅面廣、敏感期長,什么時候有沖突、以怎樣的形式出現、多大規模等問題都不確定,我軍不可能像某些霸權國家一樣“無事生非”,用實戰去一一檢驗,這也不符合我軍積極防御的大戰略。
參與實戰固然有益,但借鑒戰爭同樣能夠升華,利用實戰演練一樣可以提高。平時的訓練演習、反恐維穩、搶險救災都是提高能力、檢驗成效的重要途徑,關鍵在于演習時能不能做到從難從嚴、從實戰出發,訓練時能不能做到“像打仗一樣訓練”、真抓實訓,參加多樣化軍事任務后能不能充分總結、及時改革。從這個角度看,樹立“打贏先打假、求勝先求實、治訓要治虛、為戰不為看”的思想,并身體力行,可能比有無實戰經驗更重要,這也是當前中央和軍委強調加強和改進作風建設的應有之義。
當然,缺乏實戰畢竟存在危害,其最大的弊端是“戰爭遠了、想不起來,和平久了、緊不起來,血見少了、憂不起來”,然后出現了訓練時思想怕艱苦、身體怕辛苦的惰性問題,改革攻堅克難時為利益所縛、為矛盾所阻的決心問題,建設發展時缺乏坐不住、等不起、拖不得的憂患意識問題,這些問題也許才是缺乏實戰帶來的最可怕后果,是我們必須要堅決警惕,也是必須要堅決克服的。